延时敏感服务QoS根因分析
这两三个月的周末,基本保持隔周外出的节奏,再加上需要处理搬家的事情,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论文。这个周末终于有时间了,赶紧阅读了积压了需求的这篇论文。
论文的标题叫《Reconciling High Server Utilization and Sub-millisecond Quality-of-Service》,发表于2014年的EuroSys会议上。和前面介绍的Paragon一样,文章也是试图解决混布场景下,延时敏感(lentency-sensitivy)服务的质量问题。Paragon主要通过集群调度的模式,避免将发生干扰的进程放在同一台服务器上。而这篇论文的思路和侧重点不同,主要通过memcached实验分析了发生服务延时的底层原因,然后通过制定单机策略加以解决。
文章认为,服务延时会受到影响,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:
排队延时(queueing delay)
典型的server一般遵循排队论(queueing theory)中M/M/n的模型。按照这个模型,请求到达server端后会进入队列等待work线程取走处理。根据排队论的结论,这个平均等待时间为\(\zeta_{avg} = \frac{1}{\mu-\lambda}\),其中\(\mu\)表示请求消化的速率,而\(\lambda\)则表示请求的到达速率。对应的,系统的95分位请求的平均排队时间约为\(\zeta_{95} = \frac{ln \frac{100}{100 - 95}}{\mu - \lambda} \approx 3 \zeta_{avg}\)。从上面的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,当系统负载很高,即\(\lambda\)接近于\(\mu\)的时候,\(\zeta_{95}\)会显著非线性增加。在混布环境下,\(\mu\)的下降导致这个现象更容易发生。
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,排队延时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高负载的场景下,负载不高的时候,这个因素表现并不明显。因此论文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上层感知服务的干扰情况,并及时的执行扩容动作、降低单一副本的负载。
调度延时(scheduling delay)
调度延时包括在内核调度队列中等待调度的时间,以及进程被抢占时发生context switch的时间。论文的分析结果表明,context-switch的影响十分有限,主要问题出在等待时间(wait-time)上,这个等待时间主要是但前内核的CFS调度算法对wake-up进程的处理机制导致的。具体来说,就是CFS算法总是选择进程虚拟运行时间(virtual runtime)最小的那个进程来执行,但为了让被唤醒的进程能被尽快的执行,采用如下方式修正被wake-up进程\(T\)的vruntime值:
\[vruntime(T) = max \{vruntime(T), min(vruntime(*)) - L\}\]其中\(min(vruntime(*))\)是所有进程中的最小的vruntime,而\(L\)是一个常量,默认是调度周期的一半。这个式子让wake-up的那个进程,能够排到队列的头部、尽快的被执行起来。这种机制导致只要B进程被wake-up,那么当前执行中的A进程很大概率会被抢占,从而影响了A的延时。需要注意的是,B进程未必比A进程”重要”,而仅仅是因为CFS的这个实现引发的。
所以,论文后面的解决方案中,提出除了通过各种手段修正vruntime计算的方式外,也可以考虑更换内核CFS调度算法,比如使用real-time的调度算法(SCHED_FIFO或SCHED_RR),或者用CFS算法的修正版BVT解决。BVT通过让用户能够设置每个进程vruntime的一个warp值的方式,消除了CFS上述问题。在上面的那个场景中,如果A是延时敏感进程,就设置其\(warp(A) > L\),那么:
\[vruntime(B) = min(vruntime(*)) - L) > (vruntime(A) - warp(A))\]这样就保证了处于执行中的延时敏感的进程A不会被任意抢占。作者的实验表明,BVT在解决scheduling delay上,是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。
thread负载不均(thread load imbalance)
thread load imbalance指的是kernel调度进程到某个cpu core上执行。那么就可能将多个进程调度到一个cpu core上,导致一部分core很闲而一部分很忙。这种不均衡性使得服务的长尾请求数量增加。论文的解决办法非常直接,即通过绑定每个进程/线程所在的core,规避了这个现象。
总的来说,这篇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给出了QoS问题引发的一个底层解释,为后面单机策略的制定奠定了基础。文章中提到的CFS调度引发的问题,是比较新颖的,以往少有人想到,很有借鉴意义。文章的相关分析让我们认识到,服务QoS问题的引发,不是一个简单的”资源不足”引起的,不能简单的想当然。至于论文中提出的一些单机策略,个人以为考虑还是比较粗糙的,在真实生产环境还是需要仔细斟酌,不能盲目引入。